在2014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工商联递交了《关于加大物联网技术在冷链物流产业中的运用的建议》。该项建议指出,我国冷链物流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特别是现有监测技术手段落后,主要采取人工测量及纸面记录的方式;没有统一数据系统支持;实时性差、监管脱节;取证困难、无法确定责任;无法进行预警、损失率大等等。而物联网应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如何推进物联网、冷链物流这两个烜赫一时的新技术的应用?
成本:政府先期投入
针对上述因信息不完整造成的物品安全问题,《关于加大物联网技术在冷链物流产业中的运用的建议》认为通过物联网RFID等相关技术,可以实现物品位置跟踪、原料溯源、库存盘点、出入库和拣货等电子化作业,特别是可以对物流全程进行温湿度监控。因此,加强药品和食品流通领域的冷链物联网建设,进行冷链数据服务的运营、管理及监督,不仅有助于加快物联网相关技术的产业应用,而且可以有效加强食品药品追溯、监督管理。
但物联网应用于冷链物流需要较高的成本,企业需要较大的投入,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积极性。因此,工商联建议,在涉及民生领域、有政府监管需求的社会公共安全管理,如药品、食品的冷链物流等领域应用上先行先试,再逐步应用到公共服务市场、到行业和企业应用市场、到个人家庭市场。由政府先期引导,逐步发展到成熟并具有规模的市场,实现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
技术:构筑管理信息化平台
冷链物流几乎介入了食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生命周期,其间涉及生产及流通过程的部门很多,所以必须运用专业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来建立物品全生命周期信息档案,科学地整合生产、分销、仓储运输、配送等供应链上下游的信息。由于基础建设条件的限制,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冷链物流信息化发展滞后,管理也没能形成一体化。
因此,要应用物联网创新技术,加快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有RFID技术、3S(GPSGISRS)技术及冷链物流信息化技术,加快建设一批冷链物流示范工程,实现冷链产品(食品、农产品与医药等)全生命周期和全过程实时监管,促进冷链运输管理的透明化、科技化、一体化。 不过,硬件建设只是物联网发展的前端,后端的数据传输、信息处理、智能化业务管理与运营则是整个物流网链条的未来核心部分与价值高端,这也恰恰是推广物联网应用的难点。以冷链物流为例,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之间缺少同一平台,难以实现网络互连和数据共享。
对此工商联建议,鼓励相关企业建立、运营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医药冷链信息平台等,运用物联网等高新技术手段实现各职能实时监控。政府通过创新基金、政府补贴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一定资金支持。
监管:制定强制性标准
冷链物流技术的实施要有一定的监管部门,而监管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标准。全国工商联建议国家标准为牵头,相关管理部门积极参与,制定相关的冷链物流操作标准。而对于以下保证生命安全的食品、药品,要制定强制性行业标准,药品编码统一标准等,保证冷链物流技术实施标准化,严控冷藏链各环节的运行状况,保证各环节食品质量安全。
同时,要对电子信息平台进行监管。电子信息平台在运作上和传统市场区别很大,大部分市场类法规呈现出较大的局限性,缺乏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体系,这是造成目前监管难以深入的一个主要原因。
因此,首先要加强调研,弄清基本运行机制。针对电子信息平台的准入门槛、运作规范、风险控制、监管要求等出台相应的法规,明确主管部门和监管职责,以使此类平台的设立、发展、监管有法可依。其次,电子信息平台涉及到网络服务、信息安全、金融资本、仓储物流等多个方面,仅单个部门既没有能力也没有职权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管。由此,需要建立完善的高度联动的监管机制。
来源: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