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是国际建筑发展的趋势,是传统建造方式的变革。近年来,上海市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总体要求,把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战略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积极推进传统建筑业与先进制造业良性互动、建筑工业化和建筑信息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
日前,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顾金山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通过聚焦政策激励、产业培育、科研创新等重点环节,做好“加、减、乘、除”,全市装配式建筑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并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上海特色的建筑业转型发展之路。
Q1:从2006年启动建设第一个装配式住宅至今,上海建筑业在十年间逐步从传统的“建造”房子转向“制造”房子,可谓成果丰硕。请您介绍下目前上海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总体情况。
顾金山:目前,上海装配式建筑的项目数量实现了大幅增长,特别是近两年全市新落实装配式建筑的数量同比上年均实现翻番,2015落实装配式建筑610万平方米,全市累计落实装配式建筑总量已超过10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大规模落地,又加速了装配式产业链的培育形成。全市预制构件产能从2014年的180万平方米大幅提升至近500万平方米,建筑工业化产业链初具雏形。2015年6月,上海正式通过住建部批准成为“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
Q2:上海作为全国较早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城市之一,是如何在政府引导层面强化政策效应,积极推进装配式建筑尽早落地?
顾金山:采用传统的建造方式,扬尘、噪音污染大,工期长,施工扰民、影响交通等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上海,人口、建筑高度密集,这些问题更容易聚焦放大。为此,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市委书记韩正强调,要落实制度保障,加大政策鼓励,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上海通过实施两道“加法”,切实加强了政府的政策引导。
一是明确了发展目标。其中,2015年全市供地面积总量中一半以上采用装配式建筑,而从2016年起,全市符合条件的新建项目原则上全部落实装配式建筑;在预制装配率方面,明确新建装配式建筑单体项目的预制装配率不低于30%,2016年起不低于40%。
二是加强了源头控制。为实现上述目标,上海明确提出了两个强制比率的要求,以土地源头控制为抓手,将装配式建筑建设要求写入土地出让合同,在土地出让合同中明确规定装配式建筑面积比率和预制装配率,同时注重区域统筹发挥相对集中的规模效应。通过“两个强制比率”和“建筑规模”的双控措施,确保了装配式建筑项目顺利落地。
Q3:业界普遍认为,阻碍装配式建筑发展或推广的关键因素就是高成本,对此,上海采取了哪些做法让企业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搭积木”造房子?
顾金山:在装配式建筑发展初期,企业不愿开发装配式项目,怕后续设计、构件预制跟不上;不愿投资生产线,怕项目不落地,投资打水漂。针对这些问题,上海做好两道“减法”,打开了装配式建筑发展新局面。
一是出台激励措施,调动企业积极性。上海专门研究出台了针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的规划奖励、资金补贴等激励政策。如对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预制装配率40%以上的住宅项目按面积予以补贴(单个项目最高补贴1000万元)。装配式住宅项目可提前预售。对规定之外主动实施装配式建筑或外墙采用预制夹心保温墙体的,给予不超过3%的容积率奖励。同时在墙材专项基金减免、工程验收等方面予以一系列的政策倾斜,起到了较好作用。
二是建立通用标准,减少企业建设成本。初步建立了从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安装、构件生产到竣工验收全过程的标准规范体系。先后发布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体系设计规程》等7本标准和图集。这些标准规范与住建部近期发布的相关标准规范互为衔接补充,基本能够满足当前上海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需求,解决了企业在技术方面的问题,有效减少了企业建设运维成本。
Q4:除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还需要全产业链的合力推进,请问上海在加快产业链培育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好做法?
顾金山:上海充分发挥政府工程、骨干企业、重点项目的典型示范作用,做足产业链培育的两道“乘法”,有序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
一是发挥示范效应,打造集约规模效应。坚持政府工程带头,市域保障性住房、政府投资项目率先运用装配式建筑,高架桥梁、轨道交通等市政工程领域大力推广预制拼装技术。骨干企业先行先试,积极发挥自身技术优势,推动上海预制构件生产走上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道路。部分项目预制化率最高达到了80%。
二是注重培训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着力加快装配式建筑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培育,2014年以来已开展了多轮集中培训,培训建设、设计、施工企业、建设主管部门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1000余人次;依托上海建工(集团)学校,建立了装配式建筑施工实训基地,切实提高施工人员的实操能力。拍摄上海装配式建筑发展宣传片,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多种媒体,积极宣传了上海装配式建筑推进政策措施、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装配式建筑的社会关注度持续升温。
Q5:施工效率的提高是装配式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但同时也带给人们对于其在安全性、舒适度方面的担忧,那么上海是如何在消除质量安全隐患上做好保障措施的?
顾金山:装配式建筑是对建筑施工方式变革的重要举措,对保障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上海通过两道“除法”,努力消除建筑质量安全隐患。
一是提升产品性能,消除质量安全通病。结合全国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要求,积极推广预制外墙、门窗、外饰面砖、保温体系一体化预制技术,探索解决了一批门窗、墙体渗水、外保温、外饰面砖脱离等建筑质量通病问题。对全市公租房、廉租房,外环线以内及八个低碳发展实践区、六大重点功能区域的装配式商品住宅,提出了实施全装修的要求。同时,提高建筑外窗传热系数、楼板设计厚度等技术标准,鼓励采用降噪静音管材和同层排水技术,探索研发民用建筑外遮阳技术。
二是实施全过程监管,消除建筑安全隐患。在住建部取消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市场准入的背景下,积极探索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重点强化了构件生产的事中事后管理;要求建设单位向生产企业派驻监理,部品构件必须实施首件试拼装,同时督促行业协会完善质保体系,确保建设工程五方主体质量终身责任制有效落实。
Q6:通过上述“加减乘除”的各项举措,上海大力推进和发展装配式建筑的目标和方向正越来越清晰。进入“十三五”,上海还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迈上新台阶?
顾金山:下一步,我们将积极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实现绿色发展的理念,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要求,继续加大装配式建筑推进力度,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全面提升装配式建筑发展能级,并推动装配式建筑与建筑信息化融合发展,努力当好全国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排头兵和先行者。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加大装配式建筑的推进力度。将修订并颁布《上海市绿色建筑条例》,增加建筑工业化发展专篇;实行全市装配式建筑落实情况月报制度,强化动态管理;研究发布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分阶段验收、提前预售等政策的实施细则;加快推动建筑业“营改增”改革等。
拓展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外延和内涵。一是将推进工作延伸至不同的结构体系和建筑类型。把钢结构、钢-混凝土结构、木结构等其他结构体系纳入装配式建筑发展和管理的范畴。同时,将装配式建筑推进工作的覆盖面扩大到所有新建工业建筑,并在桥梁主体结构等市政工程方面推广装配化的技术应用。二是将装配式建筑发展向纵深推进。研究出台装配率的计算方法,提升装配式建筑发展能级。重点落实公共租赁住房、廉租房、外环线以内及八个低碳发展实践区、六大重点功能区域装配式商品住宅实施全装修的建设要求。
完善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标准体系。包括开展技术攻关,完善配套技术标准,提高标准化设计水平。
打造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新模式。一是推进设计、施工一体化建设模式。推广以设计为龙头的EPC总承包管理模式,在政府投资项目中率先试点,并逐步延伸至社会投资项目。二是增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快“四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培育扶植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三是释放产业联盟集群发展优势。不断扩大参与企业范围,打造具有国家影响力的建筑工业化产业联盟。
推动装配式建筑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包括推广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实现建筑构件生产管理信息化,探索建筑工业化项目大数据管理,为全市建筑工业化后评估提供分析依据。
提高装配式建筑监管水平。包括加强预制部品构件监管,强化装配式建筑质量监管,建立工业化建筑项目评价体系。
© 2006-2016 网材网旗下网站灯购网 www.denggo.com 粤ICP备12005244号